相見歡 | 學員及老師自我介紹 |
課程與教學導論 | 1. 課程與教學說明。 2. 家庭幸福的意義與價值。 3. 心理健康的意義與價值。 4. 社會心理學觀點簡介。 5. 期末成果展演說明。 |
社會心理學初體驗:從「周哈理窗」開始 | 1. 從自我介紹,體會社會心理學之用。 2. 從「周哈理窗」,深入了解潛意識,在人際關係與個人日常生活的作用。 |
幸福家庭的基本配備:家人的心理健康「導論」 | 1. 健康的界定; 2. 心理健康的意義; 3. 心理健康問題的辨識; 4. 心理健康問題的專業與非專業需要與協助。 |
幸福家庭的經營策略:「家庭團體動力學」概論。 | 1. 人生意義的追尋:幸福家庭的指標; 2. 家庭幸福有賴大家一起來:家庭團體動力學; 3. 家庭幸福的追尋,既要分工,也要合作。 |
心理健康的核心關鍵:從人格成熟度說起 | 1. 人格(個性)的意義; 2. 人格成熟度人人有別; 3. 知己知彼從人格的掌握開始。 |
心理健康的核心暨觀察指標:情緒與情緒管理 | 1. 探索情緒與情緒管理之道; 2. 學習情緒管理的「眉角」。 |
心理健康問題的發展過程:發展心理學的「啟示錄」 | 1. 探索心理健康問題的先天與後天因素; 2. 探索心理健康問題的家庭、學校與社會環境因素。 |
公民參與週:社區服務 | 除了配合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或活動,將設計活動表單,請學員應用所學於社區服務。重點是觀察社區中有人際關係問題案例,與社區管委會合作,與相關鄰居學著一起共同面對問題。 |
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勝於治療: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與策略 | 探索心理健康的個人、人際、家庭、社區、社會與國家(政府)層次問題,及其心理健康促進之道。 |
心理健康促進之道:從人際關係心理學談起 | 1. 心理健康問題從自我覺察開始; 2.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工程:人際關係的多角化經營。 |
社區週 | 社區服務/社區參與 |
當家人有了「心理健康問題」時,我們怎麼辦?(一) 從”衝突管理”談起。 | 1. 衝突未必是壞事,重點是如何因應。 2. 理解與體會家人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衝突; 3. 面對家人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衝突管理之道。 |
當家人有了「心理健康問題」時,我們怎麼辦?(二) 從”人際溝通之道”談起 | 1. 溝通的意義、過程與問題; 2.面對家人心理健康引發問題的溝通之道。 |
當家人有了「憂鬱症」時,我們怎麼辦?應用社會心理學”有方(法)” | 1. 以了解憂鬱症為前提; 2. 知己(照顧者)知彼(被照顧者)之道; 3. 掌握照護資源; 4. 尋求(信任)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; 5. 陪伴憂鬱症患者有方(法)。 |
當家人有了「人格異常問題」時,我們怎麼辦?應用社會心理學”有方(法)” | 1. 以了解「人格異常問題」為前提; 2. 知己(照顧者)知彼(被照顧者)之道; 3. 掌握照護資源; 4. 尋求(信任)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; 5. 與有「人格異常」問題者相處有方(法)。 |
當家人有了「失智症」時,我們怎麼辦?應用社會心理學” 有方(法)” | 1. 以了解「失智症」為前提; 2. 知己(照顧者)知彼(被照顧者)之道; 3. 掌握照護資源; 4. 尋求(信任)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; 5. 與「失智症」患者相處有方(法)。 |
成果展 | 以團體展演方式展示學員學習成果,另有口頭心得報告與分享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