載入中...

115-春季班 68abdfc31d047-家庭幸福從心理健康開始

 招生人數:25人
 報名人數:0人
 繳費人數:0人
 上課日期:2026-03-07 (第一週),(共18週)
 上課時間:每星期六 下午 2點0分~4點0分
 上課地點:校本部 青溪國中一般教室(第三棟)

課前資訊
 這門課適合誰?
沒有任何資格限制,只要是對家庭幸福有疑惑的,或者因為個人或家屬有心理健康問題,不知道如何是好的,或者只是想要了解社會心理學的,都可以選修。重點是社會心理學無所不在,社會心理學專業應用寬廣,在家庭生活與心理健康方面,尤其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。
 需要準備的工具/軟體?
帶著家庭生活或心理健康相關問題來上課,盡可能坦誠地參與課堂活動,帶著有收穫的踏實感回家去,將所學落實到日常生活中,亦即以比較有效的方法面對問題,讓家庭生活越來越幸福。
 上課會用甚麼方式進行呢?
一、時間分配:
3/1解說觀念、3/1說明與分析案例、3/1研討或演練解決問題之道。
二、上課方式:
在講綱或影片輔助下,利用練習表單,以焦點團體方 是,分析與研討相關問題及其解決之道。
 評量方式
出席率:20%;
課堂參與:30%;
公民週參與經驗分享:20%;
期末分組報告或展演活動:30%。

課程簡介
 課程QR CODE網址
 課程相關照片
      
 課程理念
家庭無論大小,就是要幸福;問題是:幸福怎麼求?健康顯然是”基本配備,”重點是生理的易見,心理的「難求」。社會心理學強調健康與否,有個人因素(例如個性、認知、情緒),也有環境因素(例如家庭、職場、社區)。重點是心理健康促進,有賴「大家一起來」,包括個人的、人際的、家庭的、社區的,以及國家社會層次。本課程針對家庭成員可能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,以社會心理學觀點,帶領學員從心理健康的辨識開始,探索心理健康問題的源頭、因應與預防之道,從而獲致提升家庭幸福之效。
 課程目標
一、從社會心理學觀點,認識並體驗家庭幸福的意義與價值。
二、從社會心理學觀點,認識並體驗心理健康的意義與價值。
三、從社會心理學觀點,認識並體驗心理健康與家庭幸福的關連性。
四、從社會心理學觀點,學得心理健康促進之道,進而提升家庭幸感。
 參考書目
講師自備講綱
 數位教材連結
 是否接受旁聽
是(如額滿課程,恕不接受旁(試)聽)

課程相關費用
 學分費
2 學分,2000元
 雜費(電腦、冷氣、場地、設備等費用)
 保證金
 其他費用
報名費:不論新舊生每學期收取200元
學員證費:新生收取100元
團體保險費:春秋季200元,寒暑期100元
 材料及其他相關費用(開學後,各班自行收取管理)
教材全由講師準備,預計每堂課約20元。

課程大綱
第一週1相見歡學員及老師自我介紹
第二週2課程與教學導論1. 課程與教學說明。
2. 家庭幸福的意義與價值。
3. 心理健康的意義與價值。
4. 社會心理學觀點簡介。
5. 期末成果展演說明。
第三週3社會心理學初體驗:從「周哈理窗」開始1. 從自我介紹,體會社會心理學之用。

2. 從「周哈理窗」,深入了解潛意識,在人際關係與個人日常生活的作用。
第四週4幸福家庭的基本配備:家人的心理健康「導論」1. 健康的界定;
2. 心理健康的意義;
3. 心理健康問題的辨識;
4. 心理健康問題的專業與非專業需要與協助。
第五週5幸福家庭的經營策略:「家庭團體動力學」概論。1. 人生意義的追尋:幸福家庭的指標;
2. 家庭幸福有賴大家一起來:家庭團體動力學;
3. 家庭幸福的追尋,既要分工,也要合作。
第六週6心理健康的核心關鍵:從人格成熟度說起1. 人格(個性)的意義;
2. 人格成熟度人人有別;
3. 知己知彼從人格的掌握開始。
第七週7心理健康的核心暨觀察指標:情緒與情緒管理1. 探索情緒與情緒管理之道;
2. 學習情緒管理的「眉角」。
第八週8心理健康問題的發展過程:發展心理學的「啟示錄」1. 探索心理健康問題的先天與後天因素;
2. 探索心理健康問題的家庭、學校與社會環境因素。
第九週9公民參與週:社區服務除了配合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或活動,將設計活動表單,請學員應用所學於社區服務。重點是觀察社區中有人際關係問題案例,與社區管委會合作,與相關鄰居學著一起共同面對問題。
第十週10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勝於治療: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與策略探索心理健康的個人、人際、家庭、社區、社會與國家(政府)層次問題,及其心理健康促進之道。
第十一週11心理健康促進之道:從人際關係心理學談起1. 心理健康問題從自我覺察開始;
2.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工程:人際關係的多角化經營。
第十二週12社區週社區服務/社區參與
第十三週13當家人有了「心理健康問題」時,我們怎麼辦?(一) 從”衝突管理”談起。1. 衝突未必是壞事,重點是如何因應。
2. 理解與體會家人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衝突;
3. 面對家人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衝突管理之道。
第十四週14當家人有了「心理健康問題」時,我們怎麼辦?(二) 從”人際溝通之道”談起1. 溝通的意義、過程與問題;
2.面對家人心理健康引發問題的溝通之道。
第十五週15當家人有了「憂鬱症」時,我們怎麼辦?應用社會心理學”有方(法)”1. 以了解憂鬱症為前提;
2. 知己(照顧者)知彼(被照顧者)之道;
3. 掌握照護資源;
4. 尋求(信任)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;
5. 陪伴憂鬱症患者有方(法)。
第十六週16當家人有了「人格異常問題」時,我們怎麼辦?應用社會心理學”有方(法)”1. 以了解「人格異常問題」為前提;
2. 知己(照顧者)知彼(被照顧者)之道;
3. 掌握照護資源;
4. 尋求(信任)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;
5. 與有「人格異常」問題者相處有方(法)。
第十七週17當家人有了「失智症」時,我們怎麼辦?應用社會心理學” 有方(法)”1. 以了解「失智症」為前提;
2. 知己(照顧者)知彼(被照顧者)之道;
3. 掌握照護資源;
4. 尋求(信任)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;
5. 與「失智症」患者相處有方(法)。
第十八週18成果展以團體展演方式展示學員學習成果,另有口頭心得報告與分享

講師介紹

詹昭能 講師  詹昭能 講師  詹昭能 講師     詹昭能 講師

 現職:
(世新大學退休)
 簡介:
● 1995-08-01~2025-07-31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 專任副教授 台北市 社會心理學及其應用教學、研究與推廣教育>>
 專長:
社會心理學(例如人際關係、愛情、社會性影響、團體動力學)、應用社會心理學(例如身心健康行為、交通心理學、公共政策與心理學、諮商輔導與社會心理學)、社會問題(例如自殺、少子化、詐騙)之心理學分析。
 擁有證照:
西元1995年     博士學位
西元1995年     副教授證書


桃園市桃園社區大學.
top↑